- 《零碳中國·零碳校園藍皮書》重磅發布!深入研究校園如何實現零碳排放
- 國家能源局章建華:加快分布式新能源發展 確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 為什么要去落后產能?請看看我國煤炭開采落后到什么程度-超低的回采率,其浪費等于四個神華一年的煤炭產量(17億噸)
- 各產業碳排放現狀及科技支撐碳中和實現路徑
- 如何貫徹落實《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
- 履約后控排企業的總結篇——碳資產管理的重要性
- 關于組織開展北京市2018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培訓工作的通知
- 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 38項措施落實能源領域碳達峰工作
- 為什么最近清潔能源上網不再被集中吐嘈?-國家電網自我革命,這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新舉措正一個個完成!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碳中和”目標對能源行業是挑戰更是機遇
發布時間:2020-12-01 13:54:34在史玉波看來,雖然我國初步告別了粗放的生產方式和敞口的消費方式,但離能源高質量發展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如,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較大,實現煤電達峰仍需一段時間;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標高于發達國家;電力系統靈活性亟待提升,需求側調節能力受制于體制機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消納;在能源關鍵技術裝備方面尚未完全獨立自主,燃氣輪機、DCS(分散控制系統)等一批“卡脖子”裝備仍依賴進口,風電、光伏行業零部件尚未全面國產化。
對此,史玉波表示,我們要正確認識能源轉型的挑戰,盡早謀劃“碳中和”場景下能源生產、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統籌集中式和分布式開發利用方式,力促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裝機持續增長,著力減少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同時,要留有足夠的政策調整空間和調整期,實現綠色低碳平穩轉型。
“分行業來看,電力行業碳排放量最多,占比達41%;其次是建筑和工業,占比31%;交通行業占比28%。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能效、降能耗,把上述領域的總能源消耗降下來,特別是要抑制不合理需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強調,數字化技術、儲能技術和調峰技術可以把非化石能源變成穩定輸出的優質電源,將在實現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技術的進步,通威集團副總裁胡榮柱對能源轉型前景持樂觀態度。“光伏發電成本已經降到和傳統能源相競爭的區間,而且還在不斷降低。”在他看來,如果政策給力,“碳中和”目標可以提前10年實現。
控總量、低能耗,能源轉型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在杜祥琬看來,“碳中和”目標對我國能源事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能源行業的投資方向更加明確,將帶來新產業、新增長點,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
史玉波表示,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政策的驅動和市場的引導。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需堅持能源消費總量剛性約束,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長效機制,推動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同時,要鼓勵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著力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能源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交通’‘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產業共同體,構建新形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史玉波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