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
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

行業動態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順利閉幕《巴黎協定》全面實施規則談判完成COP26最后沖刺!

發布時間:2021-11-15 09:38:38
2021年11月13日的深夜,COP26超出預定結束時間近30個小時終于達成協議落下帷幕。經過艱苦的談判,最后時分的妥協,一份所有締約國都能接受的《格拉斯哥協議》出爐。
這份協議如會前所期待的,保住了1.5度目標的一線生機——締約方對在2030年將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45%達成共識,通過了膠著6年之久的關于碳市場的決議,將各國盤點提升雄心的時間從2025年提前到2022年,發展中國家要求到2025年將適應資金倍增的條款也寫進最后通過的協議中。但是,大會主席國推動的關于退煤的措辭在最后時刻因為印度的堅持從“Phase Out”(退出)改為“Phase Down”(減少)。

大會主席夏爾馬落槌,宣布格拉斯哥協議通過
此時,距離令人歡欣鼓舞的《巴黎協定》達成已經整整六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攀升,人類的碳排放預算日漸縮小,全球升溫向著2.7度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重創下召開的本屆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有著重要的轉折點意義,全球氣候治理從關注目標和雄心轉向重視行動和落實——是希望也是必要。
回顧本屆大會第二周的活動,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演講開場。這位卸任領導者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與青年活動家站在了一起,他認為青年活動家們有理由失望,并鼓勵年輕人要“保持憤怒與失望”,但要將這些憤怒與失望轉化為推動應對氣候危機挑戰的動力。

《中美關于
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這份宣言為前景并不明朗的談判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國際媒體在對此宣言的報道中大都采用了“意外”、“驚喜”等詞匯。毋庸置疑,中美兩國,一個是排放總量第一,一個是人均排放量第一,雙方聯手承諾在接下來的10年中開展合作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對實現溫控1.5度的目標成敗至關重要。

實現1.5度目標需要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轉變。
這份宣言給出了務實的行動計劃,尤其強調在減少甲烷排放方面的行動計劃:“雙方計劃在國家和次國家層面制定強化甲烷排放控制的額外措施;中方計劃在其近期通報的國家自主貢獻之外,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甲烷國家行動計劃,爭取在21世紀20年代取得控制和減少甲烷排放的顯著效果。”中方的承諾是在國內已有的非二氧化碳減排的工作基礎上做出的,已經開展的政策行動如下圖所示。

本周在談判場外的主題日活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1月10日的交通主題日上,大會發布《關于零排放汽車和面包車的格拉斯哥宣言》,100多個國家政府、城市、州、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簽署了此宣言,承諾在2035年前在主要市場、2040年前在全球范圍內結束內燃機的銷售。

11月11日是城市、區域及建筑環境主題日,北京作為C40城市聯盟的城市之一參加了C40和Arup聯合舉辦的“全球氣候行動展” ,這一展覽現場設在大會綠區同時也提供了在線觀展平臺。

COP26落下帷幕,保住全球溫升控制在1.5度的承諾得到加強。推動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在重點領域采取更積極更具體的行動,能直接帶來減排效果,是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基礎。期待世界各國攜手努力,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已經開始。

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始終積極建設性地參與各項議題談判磋商,加強與各方對話交流和立場協調,并與美國聯合發布《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承諾繼續共同努力,與各方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堅定主張各方要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國家自主決定貢獻”制度安排,要求發達國家能夠進一步兌現承諾,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中國代表團表示,將一如既往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多邊進程,通過南南合作、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發展。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定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辦。

定于11月12日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26次大會(COP26)延時到11月13日,各方最后磋商和協調沖刺,通過折衷讓步達成共識文本

經過6年談判《協定》第六條和透明度要求達成一致《巴黎協定》實施規則最終獲得通過

締約方首次同意分階段壓減淘汰未進行碳移除的煤電
各國同意2022年重新回顧并加強各自2030年減排目標,從2022年起每年舉辦政治圓桌會考慮發布一個全球進展報告并在2023年舉行領導人峰會
對氣候變化造成損失與損害的認識和回應較以往有提高

應對氣候變化需各方加強合作,注重落實,履行承諾——訪中國COP26代表團團長趙英民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漸近尾聲。中國COP26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中方希望與會各方在氣候談判中相向而行,力爭在核心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推動大會取得成功。

 

趙英民說,中國COP26代表團一直與各方保持著密切溝通和聯系,“我們希望通過中國代表團富有建設性的溝通和磋商,能夠為大會的成功貢獻力量”。

 

他表示,COP26即將結束,中方希望各方能夠繼續相向而行,特別是發達國家要重視發展中國家長期關切的適應、資金等幾個核心議題,同時切實履行早已作出的承諾,以此進一步建立互信、達成共識,從而推動大會取得成功。

 

趙英民指出,資金問題一直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早已明確發達國家要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用以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他說,一方面,廣大發展中國家按照《巴黎協定》要求,已提出有力度的國家自主貢獻;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遲遲不到位。“兩者相比,就顯得很不合理,很不公平。”

 

他表示,資金問題是影響本次氣候變化大會進程的核心問題和難點之一。“發達國家依然沒有體現出兌現承諾的誠意和信心。因此在這方面雙方還在談,但是目前看,仍然需要努力。”

 

趙英民表示,COP26各方談判進入最后階段,除了資金問題,在溫控目標、適應問題以及《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這三個方面還存在難點和阻礙。

 

他強調,各方要完整、全面地落實《巴黎協定》,在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各國國情的基礎上,采取氣候行動,有效應對氣候危機。

 

“我們必須看到,應對氣候變化已變成緊迫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基于科學、基于規則。”他說,這一規則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有關原則和相關授權。“這是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基石,這一點是不應該被撼動的,否則我們難以實現共同目標。”

 

談及中國和美國10日在COP26期間發布的《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下稱《聯合宣言》),趙英民表示,中美雙方經過多次接觸和密集會談,共同努力達成《聯合宣言》,在大會進入關鍵時刻發布,體現了雙方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給COP26帶來正能量。

 

他說,《聯合宣言》受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稱贊,認為這是一大驚喜,“為整個大會的談判大家相向而行做出了榜樣”。

 

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之后召開的首次締約方大會,各方對大會取得實質成果寄予厚望。

氣候大會最后一刻達成協議 未來煤炭命運相關的一詞打破僵局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已為時兩周,雖然陸續有一些成果公布,但在當地時間周六晚上閉會之前幾小時,誰也無法預測這次大會可以達成一份全面協議。最終印度提出的一項修改打破了僵局,近200個參會國家談判代表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

據此次大會的新聞公報,《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將加快氣候行動的步伐。所有國家都同意在2022年重新審視并加強從目前到2030年的排放目標,即國家自主貢獻(NDC)。這將與年度政治圓桌會議相結合來審議全球進展報告;2023年還將召開領導人峰會。

經過6年的討論,為《巴黎協定》實施提供指導方針的《巴黎規則手冊》也于周六閉會前完成。這將使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得以全面實施。

為了響應民間社會和最易受氣候影響國家的呼吁,這次締約方會議首次同意采取行動逐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本次大會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等多個相關活動,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及《公約》附屬機構下的國家自主貢獻、市場機制、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應對措施等近百項議題開展談判磋商,重點圍繞《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全球氣候目標及雄心力度等氣候治理焦點問題展開對話。

COP26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后的首次締約方會議,各方普遍視其為氣候多邊進程關鍵節點。本次大會原定于2020年11月舉行,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得不延期一年舉行。

一字之差

在長達近兩周的會議期內,與會國代表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就2030年前減少甲烷排放、停止森林砍伐達成協議;部分國家就停止使用煤炭作出承諾;450家金融機構聲明支持清潔技術和能源轉型,這些金融機構掌控著130萬億美元資產。

但參會國家在一系列問題上仍存在不少分歧:從富國應如何補償窮國因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而造成的損失,到究竟應要求各國多久更新一次減排承諾,在閉會前各方仍在展開著最后的拉鋸戰。

在周六臨閉會前的最后一刻,作為世界上最大煤炭消費國之一的印度提出了其對化石燃料措辭的修改意見,從“逐步淘汰”(phase out)煤電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最終這項修改得到全會同意,寫入氣候協定中。

未來是否盡快退出煤炭使用是這次氣候大會的爭論焦點之一,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并不希望因煤炭加速退出對當地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印度能源消費的70%來自煤炭,關閉火電廠并逐步轉向綠色能源,對印度而言將是一項相當沉重且完成期限較漫長的任務。

印度環境和氣候部長布彭德·亞達夫(Bhupender Yadav)在會上表示,有必要對該項協定進行修改,以反映“新興經濟體的國情”。

他抱怨說,在本次會議上,煤炭被“單獨列出”,但同樣作為化石燃料的石油或天然氣卻沒有類似的逐步淘汰要求。

但一些發達國家對此項修改并不滿意。歐盟特使弗朗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表示,他對新的表述感到失望,“逐步淘汰煤炭的時間越長,對自然環境的負擔就越大,對經濟的負擔就越大。”

煤炭時代終將結束

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的執行董事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對本次會議達成協定的評價是:好壞參半。

“他們改變了一個詞,但他們無法改變這次COP會議發出的信號,即煤炭時代正在結束,”她說。“如果你是一家煤炭公司的高管,這次COP會議的結果很糟糕。”

在此次會議討論中,發展中國家認為,那些富裕國家的過往碳排放對全球變暖負有主要責任,它們必須支付更多的費用,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碳足跡。所以,雖然格拉斯哥氣候協定答應(promises)給予貧窮國家一些減碳補助,但并非十足保證。

本次會議承諾通過國際基金大幅增加資金支持,敦促發達國家到2025年將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增加一倍。

聯合國下屬一個委員會將于明年報告富裕國家在2020年之前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落實進展情況。另外,各國政府將在2022年、2024年和2026年分別召開會議,以討論氣候融資問題。然而,即使是每年1000億美元能夠到位,也遠遠低于貧窮國家的預算。

努力控制全球氣溫上升

2015 年,197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旨在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的措施。而此次格拉斯哥會議,也是希望各國能夠落實行動,切實保證該目標的完成。

據大會公報,大約兩年前,當英國與意大利合作參加第26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凈零目標僅覆蓋全球30%的地區。但現在這個數字約為90%。同期,154個締約方提交了新的國家減排目標,這些國家占全球排放量的80%。

但這些似乎仍不夠阻擋地球的氣溫上升步伐。“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研究表明,隨著新承諾的全面實施,全球氣溫上升可能會控制在1.8攝氏度。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表示,“我們現在可以可靠地說,我們保住了1.5攝氏度。但是,它的脈搏很微弱,只有我們信守承諾并將承諾轉化為迅速行動,它才能生存下去。”

實現凈零的七種路徑

對于實現減排和凈零的路徑,全球各國政府都有多種路徑可選擇,例如:

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燒會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抑制甲烷排放,甲烷是導致地球升溫的有害氣體之一,石油開采時的燃燒氣體、填埋場垃圾焚燒和農業生產都會排放大量甲烷

轉用可再生能源,風電和太陽能需要成為全球主要能源供應來源

放棄汽油和柴油及減少乘飛機旅行,實現路徑包括綠色交通、機動車電力化,放棄車輛、船舶、飛機的汽柴油驅動方式

努力植樹造林和停止砍伐森林,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軍

碳捕捉和儲存

提供財政援助幫助較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化

英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間,延時了一天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終于落下帷幕。隨著大會主席夏爾馬(Alok Sharma)敲響木槌,來自全球197個國家的外交官正式達成一項旨在加強氣候行動的重要協議,稱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
由于分歧嚴重,此時已經比原定的閉幕時間12號延遲了一天,才終于在燃煤使用、減少碳排放和資助脆弱國家等相關條款上艱難達成共識。
但戲劇性一直維持到最后一刻:在協議草案即將生效的時刻,以印度為首的國家代表提出了動議,將文本中關于燃煤使用的規定由“逐漸停止”(phase out)改為“逐漸減少”(phase down)。盡管有其他國家代表對此表達了失望,但并未投下否決票,大會最終通過了此項公約。
對減少燃煤使用的承諾在最后關頭“縮水”,招致了不少批評。許多觀察家稱,《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是漸進式的進展,而不是遏制氣候變化最壞影響所需的突破性時刻。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稱,《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但也“是一種妥協”,“反映了當今世界的利益、矛盾和政治意愿狀況”。他呼吁,現在是時候進入緊急模式了,因為“氣候斗爭是我們生命中的戰斗,這場戰斗必須獲勝”。
里夫金辦公室中國主任、氣候專家吳昌華對界面新聞表示,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運作方式向來是“半杯滿、半杯空”,愿景做不到百分之百都實現。公約的達成至少再一次驗證了多邊治理機制還是在發揮作用,并保住了幾個重要的成果。
保住了1.5℃的可能性

吳昌華認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最重要的成果首先是,讓1.5℃的可能性“活了下來”(keep 1.5℃ alive)。

《巴黎協定》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內”。在過去五六年間,大量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保持在1.5℃以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英國作為主席國,希望推動將“保持在1.5℃以內“寫入公約,但由于國情各異,它并未獲得多數國家的支持。
在格拉斯哥大會之前,根據各國的承諾和對技術變化的預期,世界正處于2.7℃的變暖軌道上。格拉斯哥大會期間一些關鍵國家宣布的新減排承諾,可以將這一目標降低到2.4℃。更多的國家還宣布了長期的凈零目標。例如,印度承諾到2070年實現凈零排放,尼日利亞也承諾2060年實現凈零排放。此前,中國也已經宣布了“2030年之前碳達峰、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標。
所以,盡管尚未將“保持在1.5℃以內”寫入公約,但各方凈零排放的措施都在朝著1.5℃的方向努力?!陡窭垢鐨夂蚬s》達成的一個共識是,2022年召開COP27時,各國再將現有的NDC(國家自主貢獻)評估一遍,以使全球努力跟1.5℃的目標更加靠攏。
《The Conversation》評論道,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減排的大門是敞開的?!陡窭垢鐨夂蚬s》的最終文本指出,目前的NDC遠遠沒有達到1.5℃的要求。根據《巴黎協定》,新的氣候計劃需要每五年更新一次,這也是為什么格拉斯哥是《巴黎協定》之后最重要的一次COP的原因。但下一次更新NDC就變成只需要一年、而非五年,這進一步體現了氣候行動的緊迫性,并有助于彌合各國在長期凈零目標和短期減排計劃之間的鴻溝。
“減緩”(mitigation)是英國今年作為COP主席國的四大目標之首。大會主席夏爾馬稱,“現在可以說,我們讓1.5℃的承諾活了下來。但是,它的脈搏是微弱的,只有當我們履行承諾并轉化為快速行動時,它才能存活。”
首次提及化石燃料 

另一項飽受關注的條款是關于化石燃料?!陡窭垢鐨夂蚬s》指出,應逐步減少煤炭使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最初的文本是“逐步停止使用燃煤”,由于印度、中國以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最后時刻的動議,最終的文本變為“逐步減少使用燃煤”。

吳昌華認為,盡管化石燃料問題尚未徹底得到解決,但是被提到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這是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宣言中首次提到化石燃料,至少意味著談論終結化石燃料的禁忌被打破了。
這也是締約方首次統一分階段壓減淘汰未進行碳移除的煤電。IMF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各國對化石能源的補貼十分驚人。2015年,全球對化石行業的補貼是5.4萬億美元,而且一直還在增長,到去年已經達到5.9萬億美元。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說法,到2030年,碳排放必須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45%,才有可能保持住1.5C的溫升目標。2020年因疫情封鎖而出現短暫的出行量暴跌之后,各國又開始恢復使用化石燃料的習慣,明年的排放量將再次上升,或將達到創紀錄水平。
錢從哪兒來仍是難題

關于錢的討論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遭遇了一些挫折。

發達國家對排放負有歷史責任,但氣候變化的后果卻常由最脆弱的發展中國家來承擔。發展中國家一直在呼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以支付它們應對諸如海平面上升導致國土被淹等危機。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然而OECD最近的統計顯示,到2019年為止,該目標僅完成了80%。不少觀察家認為,真實的執行情況比這個數字更糟。
大會主席夏爾馬表示,這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有望在2023年實現。
多年以來,關于“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的討論也一直在氣候大會里上演。富國一直不愿意同意為“損失和損害”提供資金的任何機制,部分原因是,一些辯論是以“賠償”為框架的,而富國不能接受這種說法。在格拉斯哥的會場,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發達國家否決了建立一個新的“格拉斯哥損失和損害基金”的提議。
但另一方面,對“氣候適應”(adaptation)的資助獲得了一些進展。
“減緩”(mitigation)主要是指減少人類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并阻止氣候變化的發生。而“適應”主要是基于氣候變化已經發生的改變、從而需要國家和社會增強自身能力去應對風險的行為。但在實際資助時,資金往往主要給到減緩、而非適應。
OECD的報告發現,2019年,在發達國家給到發展中國家的800億美元中,只有20%是給到了氣候適應相關的項目?!陡窭垢鐨夂蚬s》提出,資助在理論上應該減緩、適應均分。它還敦促富國,至少將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用于適應氣候變化的集體資金增加一倍。
或為碳交易鋪平道路

格拉斯哥的談判涵蓋了大量《巴黎協定》尚未敲定的技術細節,其中第六條是最受關注的談判之一。

第六條有關如何建立全球性的市場機制。各方就關于市場和非市場的碳交易方法,特別是跨境的碳交易、透明度要求等進行了一系列曲折的談判,終于在六年后達成一致。盡管仍然存在不足,但比較大的漏洞暫時被堵住了,也為一個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鋪平了道路。這也意味著《巴黎協定》的實施規則最終獲得通過。
2021-11-15 09:38:38
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 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   寧ICP備10000656號

地址: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城市1號花園6號樓A座19層       電話: 0951-6193897/6193263       傳真: 0951-6193563

人妻丰满熟妞av无码区_无码av永久免费专区不卡_欧洲人与动牲交α欧美精品_2021无码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